這是之前我在昆蟲論壇上發表過的文章,
反正資料還留著,會陸續轉一部份過來。
希望提供各位一些參考。
照片我陸續再補吧,突然發現平常儘是找些漂亮的蟲來拍照,
沒想到出問題的蟲的照片卻很少。
-----------------------------
有很多蟲友討論過,
鍬形蟲在菌瓶中羽化總是不可避免的前翅及前胸背板留下痕跡,
輕者不美觀,嚴重則會導致羽化失敗。

在這邊提供一些自己的心得:
1.羽化的凹洞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天生的,第二種是半天生的,最後一種是後天造成的:
所謂天生的,就是在剛化蛹的階段就看出來不對勁了,
所謂半天生,就是當你看著牠脫皮而出沒碰到任何東西卻自然出現的凹痕,
所謂後天的,就是剛蛻皮而出時身體還柔軟時壓到或擠到的痕跡。

2.天生的凹洞:
幼蟲在成長過程中遭到不適合的照顧,例如餓到、熱到、過度騷擾等,
導致幼蟲在邁入最後階段化蛹時,天生體質就已經不良。
這類的蟲出現凹洞已經是萬幸,比較糟糕的情況是通常伴隨著畸形、頭殼拖不下來、羽化失敗...等,
健康羽化的機率不會太高。
防止的方式就是做好幼蟲的基本照顧,讓他以最佳的狀態進入蛹期。

3.半天生的凹痕:
原因很多,雖然通常不會太嚴重,不影響蟲體的健康,而且通常僅出現在前胸背板。
有二個比較明顯的成因:
●蛹期時溫度上升---
雖然蛹的大小在化蛹後就固定了,但我們仍可以把蛹想像成不斷在成長的組織,
溫度高的時候生長會較快,原本鍬本能設定的面積不足以容納這些「多長出來」的部份時,
就會因堆擠形成皺摺。
有趣的是,這些凹痕通常是對稱的,藉由昆蟲"中線對稱"的效應而產生缺陷,
避免的方式就是要力求蛹期時的溫度管理,不要讓牠突然遭受到高溫。
(低溫感覺上倒是沒什麼影響)

●鍬完成蛹室後,菌瓶後來再長出的細小菌絲團---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鍬幼所製作的蛹室壁緣是非常非常平整的,
而新生的菌絲團卻常會破壞蛹室壁面的平整性。
這些被粗糙蛹室TO到的蛹,如果是大型或者較重的蛹,由於壓迫的關係,
會在羽化後"自然而然"出現一些凹痕,而這類的凹痕是不對稱的。
避免的方式,就是要讓牠在蛹室製作完成後,努力維持環境的恆定,
讓菌瓶不至長菇或再蓬勃的活動,或者乾脆移入人工蛹室,
人工蛹室也應力求蛹室壁緣的平整。

4.後天的凹洞:
多出現於蛹室本身的嚴重缺陷,例如塌掉的蛹室就很容易搞出一些麻煩來,
許多製作不良的人工蛹室也會造成一些坑坑巴巴的產生,如蛹室太寬(蛹在羽化時不容易翻身、羽化後容易翻不回來)、
太短(後翅折到而收不攏、牙因此折彎)、不夠高(抬頭時前胸背板會刮到頂部)。
這類的凹洞通常會蠻嚴重,也很容易造成羽化失敗。
只要看到蛹室出現嚴重的問題最好就將牠移出或者更換,不要硬撐。

5.跟水有關:
在各階段只要遇到蛹室積水,就容易造成前述的各種羽化缺陷。
在蛹期時,如果木屑或者菌瓶劣化,就會產生很多水分堆積在蛹室底部,
蛹體泡在這樣的環境中,會產生黑斑、也很容易出問題。
而在羽化時,仔細觀察可發現蛹室的後排水孔(蛹室底部鍬幼所挖)積很多水,
可見剛羽化時的身體含水量是很高的,成蟲會藉由"逐步"排水來邊慢慢完成羽化的步驟。
而這個時候如果做出排水不良的蛹室,就會出現問題(例如使用排水不良的材質做人工蛹室)。

這些凹洞,嚴重的會致命,輕微的會影響美觀,
能避免就盡量避免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hp3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