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408  
高砂鋸鍬形蟲 Prosopocoilus motschulskii (Waterhouse, 1869)

分布:台灣本島500公尺以下接近平原的丘陵地區
體型:25~65mm 25~38mm
分類:台灣特有種
別名:莫氏鋸鍬形蟲
 

DSC_1633  
特產於東亞海島的紅褐色鋸鍬群,以日本各島產的鋸鍬為大宗,在日本本島,鋸鍬形蟲是最普遍多見的鍬形蟲,也散布於南方沖繩各島嶼,台灣產的高砂鋸鍬形蟲是這類鍬形蟲分布最南的種類,由於北多南少且基本上都分布在離海不遠處,我們推測古早古早以前牠應該是隨著漂流木順著洋流由日本南來台灣,過去在採集方式尚未破解的時候,是非常珍貴稀有的鍬形蟲,我曾經在三十年前被報價一萬元台幣嚇壞過幼小的心靈,早期的採集紀錄大都在彰化,後來漸漸在各地都被發現。
 

分布  
分布地區很特別,除了北部的低海拔環大屯山產區外,牠僅僅分布在沉積平原中的小丘陵地,試著想像把平原當作是汪洋,平原上的小丘陵地是孤島,牠就生存在這些地方,一般鍬形蟲較多的山地反而看不到牠們,所以以整個台灣本島來說,西半部會是主要產區,數量會比東半部多,而且呈現不連續的點狀分布。除了大產區淡水三芝山區外,沿著西海岸往南,八里、湖口、香山、通霄、烏日、八卦山甚至不靠海的南投都有採集紀錄,再往南的平原中丘陵就很少了,僅僅高雄柴山有採集紀錄,再往南的屏東目前就我印象所及似乎沒有採集紀錄,東半部宜蘭花蓮都有穩定族群,但是因為沉積平原中的孤島丘陵相對較少,所以生存範圍相當受限。

由於它分佈的地區屬於低海拔丘陵地和海岸防風林,甚至本來應該是平原,距離人類活動的城市非常接近,產地相當容易遭到開發,所以目前雖然各產地數量不少,分佈也還算廣泛,但其實它的生態環境已經被切割,存活空間相當脆弱,有時候幾個山坡地建案就會導致該地區整個族群消失。

DSC_9321  
因為高砂鋸本身生命力頗為堅韌,所以有聽說過若干地區人為放養後在野外定居存活的消息,但是通常該地族群過沒幾年就會銷聲匿跡,可見高砂鋸的族群適應環境的能力也不是真的那麼強,即使未有正式統計,也可想見在野外的數量一定也是直線下降中,高海拔的物種由於人類開發較少,或許族群數量較少,卻能夠保有較多生活的環境和空間,甚至有些山地已劃為保護區,相較之下生活在低海拔的高砂鋸鍬形蟲等物種,沒有國家公園或者森林保育區的保護,加上人口越來越多、開發腳步越來越快,在野外消失的速度恐怕我們很難想像。

DSC_1668

高砂鋸鍬形蟲生活在低海拔的闊葉林,可以承受較輕微的人為干擾,有些樹林基本上就在住宅區附近,他們也可以照樣生活著。基本上白天不太活動,各種採集方式白天都不容易見到牠,較有效率的採集方式是利用傍晚的時候找尋爬出準備晚上活動的個體,有強烈的趨樹種性,在烏桕、苦苓、相思、柳樹、木麻黃等低海拔樹種都有機會見到牠,但是一天之中能採集的時間很短,越晚會越往樹梢高處爬,這時候要再找尋就不容易了,成蟲也會利用這個時間在這些樹上交配,也可以觀察到在樹幹上聚集吸食樹液的行為。

DSC_8065  
棲息環境

DSC_8063  

P1030750  
晚間趨光性並不算太強,各產區的路燈下偶爾可以見到零星個體,但是比起實際數量絕對算少數中的少數。在產地放置腐果陷阱會有效果,但必須投放在準確的族群所在地點,他們移動的範圍並不大,相距二三公里遠的投放有時候就會有很大的效果差異。
 

DSC_0024  
公蟲的大顎會隨著尺寸不同而變化,大型個體大顎向下彎曲,尺寸越大幅度也越大,大顎內側有二到四對的內齒,尺寸越大的公蟲內齒也會越往大顎尖端移動,反之越小的公蟲內齒就會往大顎根部移動,小型公蟲大顎內的內齒會逐漸越來越小相連在一起,42mm以下的公蟲這些齒突會開始消失,顏色跟台灣產的獨角仙有點類似,從紅褐色到偏黑的深咖啡色都有,因為地理阻隔的關係,我本來很好奇各產地的高砂鋸會有外型上的差異,不過除了北部產區外,其他地方的高砂鋸都不多,大型個體更少,所以並不好比對,這一點期待有更多個產地的大型個體出現比對,才能有個端倪。

DSC_0391  
公蟲個性敏感好鬥,也可以見到在樹幹上打架的情形,各尺寸出現機率差不多,野外尺寸通常在35~54mm之間,55mm以上的大型個體會越大越少,60mm以上就很少見了。


高砂鋸公蟲打架,可以看出大幅向下彎曲的大顎,用途是夾住對方頭部後將對方撬起甩落樹下,所以大顎越長越往下彎的個體越佔優勢,像左邊那隻在第一段因為大顎不夠長不夠下彎,錯失了好幾次攻擊的機會。另外高砂鋸鍬形蟲公蟲彼此間的交手攻擊閃躲速度非常快,打鬥時間也不長,通常屬於點到為止的打鬥方式。

母蟲短胖厚實,顏色和公蟲差不多,不是很活潑,常常給人有氣無力的感覺,野外母蟲出沒的時間似乎有一定的規律,會集中在產季的若干天裡集中出現,其他時間採集時明顯可以感覺母蟲數量較少。

DSC_0015  
北部發生的時間頗長,大約從每年的四月中旬到九月中旬都有機會見到。

DSC_1640  
成蟲飼育
人工飼育品相當容易取得,大型個體也很便宜,建議有心飼養的話請以人工飼育品為主。人工飼育品外型上通常較胖一些,顏色會稍淺,公蟲對待母蟲還算溫柔,交配時間頗長,會一直看到牠們疊在一起。
算是比較容易適應高溫的鍬形蟲,不須嚴格的溫控條件,所以也很適合入門新手嘗試飼養,成蟲可以越冬,但是會漸漸失去活力。  

母蟲產卵相當容易,溫度請控制在約23~30度間,稍軟一點的產卵木配合較大量的高發酵木屑,木屑顆粒細一些,濕度中等不須溫控,產卵量大約在20~40個之間,大部分會生在木屑裡,所以產卵箱中木屑的比例可以多一些,不放置產卵木也可以,但是產卵量會下降許多。

幼蟲飼育
高砂鋸幼蟲在野外難得一見,印象中從來沒有高砂鋸幼蟲的採集紀錄,由趨樹種性格極為強烈,曾經有「高砂鋸幼蟲會嚼食活樹樹根」的說法,但是在人工飼育的環境裡面,高砂鋸幼蟲照顧並不麻煩。
*另外由於棲息地點附近的丘陵,往往也都是墓地所在,所以網路上也有「高砂鋸幼蟲會啃食棺材板」的說法,這是本人因為好玩在數年前在網路散布的謠言,請自動忽略,謝謝。

公蟲幼蟲期約7~9個月,母蟲則約5~6個月,通常會在每年的5~6月產卵,來年春天羽化,會在蛹室裡蟄伏一個多月才開始活動。

由於是低海拔的種類,高砂鋸幼蟲相當能忍耐平地的高溫,以細顆粒的高發酵木屑就可以養得很好,空間足夠的話,少量混養也沒有問題(每一隻大約需要15公分立方的空間),分開飼養的話,公蟲羽化後的尺寸會稍微大些,但是大顎比例會較野生的短,身上顏色也會較淡。


DSC_8991-1  
蛹期  
混養的話高砂鋸有集中化蛹的習性,集中到整批誤差會在三到四天內陸續羽化,他們如何得知隔壁鄰居已經化蛹實在是很神奇的事情,如果有心拚大的話最好分開飼養。

DSC_9306  

化蛹期間相當安定,通常不會有很多狀況,取出放在人工蛹室也都能安然羽化,只是要稍微注意有若干個體也會做出超長的蛹室,在挖取觀察時不容易掌握位置,可能會有點風險。

DSC_9303  
DSC_9348  
羽化後注意事項
雖然是鋸鍬,在人工飼育環境下高砂鋸的蟄伏期算長的,成蟲會一直保持休眠狀態一個月後才進食,這段期間內要注意環境的保濕,大型公蟲因為大顎太長又往下彎,蟄伏期間容易有翻倒轉不回來的窘境,也要密切注意開始進食的時間。

DSC_9320    
高砂鋸是很能反映飼養者功力的種類,對於各種飼養時的作為都能做出一定程度的表現,不管是溫度的控制或者營養劑的添加,都能讓飼養者投注的心力在最後呈現出來,所以即使現在已經是很普及的種類,仍然有許多愛好者樂此不疲的飼養著。

相對的,高砂鋸也是很能反映採集者人格的種類,各產地由於出沒習性被破解,加上發生期間很集中,北部各產區的高砂鋸鍬形蟲都有被採集者濫捕的情形,昆蟲寵物相關店家更是派人駐點天天瘋狂搜刮,對於當地族群造成很大的採集壓力,一般飼育個體公蟲都在52~55mm上下,持續累代飼養更可以突破60mm以上甚多,這是野外較難企及的尺寸,對於野外日漸減少的族群來說,以飼養取代採集是相當值得推廣的方式,有許多高砂鋸的愛好者每年繁殖出許多高砂鋸在網路上分送給需要飼養的人,也有若干熱門產地在地的蟲友會專程去巡守避免濫捕,他們默默地做著這個事情就是希望能或多或少減輕產地的捕獵壓力。

IMG_9950
用飼養的方式可以一次獲得許多大型個體
 

雖然牠便宜、好買、好抓,卻是最有可能隨時靜悄悄離開我們身邊的鍬形蟲,在棲地開發與人為濫捕的夾縫中努力存活著,值得我們對牠多付出一點關懷的眼神。

DSC_1765  

arrow
arrow

    ahp3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