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冠細身赤鍬形蟲 Cyclommatus mniszechi (Thomson, 1856)

分 布:台灣本島北部海拔600公尺以下地區(若干較高海拔山區有零星採集紀錄)。
體 型: ♂:25~58mm ♀:18~25mm
別 名:雞冠鍬形蟲
分 類:台灣特有亞種 


這是台灣產的三種細身屬鍬形蟲中,最大也最稀少的種類,誇張的大顎和鮮豔的體色,長久以來一直是國內鍬形蟲愛好者最喜歡的種類之一。在全世界類似的種類目前有三個,原名亞種分布於中國南方及台灣,另外有一個亞種在中南半島分布。


DSC_3781  

在台灣分布的地區很侷促,主要在台北盆地週遭低山地帶有野生族群,尤以大漢溪、基隆河上游為主,這跟它的習性有關,雞冠鍬形蟲屬於一種溪流性的鍬形蟲,喜歡在水邊生活,通常不會離開溪流河川太遠,尤其喜歡那些被河流山洪爆發等沖刷下來泡過水的木頭。



以它目前主要已知的產地來看,可以想見的是過去勢必沿著古台北湖周邊分布,隨著湖水消退,逐漸變成只在河流中下游沿線才能生存的種類。隨著台北盆地的開發和潮溼低窪地方的日漸減少(八里、五股、汐止、三峽...),它將會慢慢越來越難以見到,在台北市內的關渡、社子、各地河濱公園偶有紀錄,推測是山上倒木隨著河流沖刷下來後就地羽化的個體。

1383045807-2117802366  

在我心目中,它和大屯姬深山並列為台灣會最先絕種的鍬形蟲種類,一整年的夏天裡,即使刻意在低山地帶搜尋,應該也很難找到雙位數字的個體數。

1383045802-4188702759  

近年來在花東沿海找到了牠的另外一個族群分布,這一點跟過去習以為常的台北盆地周遭分佈認知很不一樣,外型上有一些些差距,當地詳細的生活習性還不是很明朗,只知道和北部族群的生存環境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族群量似乎較為集中龐大。

燈光採集的時候,雞冠鍬形蟲喜歡在有月亮下小雨的夜晚出沒,從平地溪谷旁的矮草到海拔約600公尺的烏來福山(基本上也是在溪邊)都有機會見到,通常不太飛行,靜靜的趴在路燈下的草上,由於喜歡這種鳥天氣出沒,所以見到牠的時候通常是牠身上有水珠、我們身上什麼其他蟲都沒有的狀態(因為下雨所以大槓龜)。
母蟲和小牙型的公蟲較多,過5公分以上的個體非常少見。

1383045803-3948826338  

白天生態還不明瞭,我曾經在台灣欒樹柑橘樹、緬梔上觀察到吸樹液的小型公蟲,也曾在鳳梨陷阱中發現公蟲,但是數量並不多,夜晚在特地地區的巡燈方式還是比較容易見到,屬於比較不活潑的鍬形蟲,除了夜晚特定地區趨光個體外,沒有特別適合的觀察採集方式。


白天感覺應該都在睡覺...

公蟲的大顎和頭部外型會隨著尺寸不同而變化,40mm以下的公蟲,大顎內的大齒突會消失,變成鋸齒狀,如果把大小型的雞冠鍬形蟲同時放在一起,乍看之下會像二個不同的種類;體型越大大顎向下彎曲的幅度也越大,頭部上的稜突也會越發明顯。
和其他二種本土細身屬鍬形蟲比起來,公蟲的頭部及大顎更粗大,且身上會帶有綠綠的金屬光澤。

公蟲觸角很長,靜止時會不停的抖動,這是善於飛行的鍬形蟲的特徵,腿部構造適合緊握於樹梢的末端,但是似乎很少有訪花的紀錄。動作迅速俐落,同種公蟲打架時,會利用大顎第一對及第二對齒凸中間緊緊夾住對方大顎,這時候會發現眼緣上方突起的用途,就是避免在打鬥中眼睛受到傷害,往上拋摔的動作不明顯,是屬於拉扯耐力角力型的打鬥。
公蟲咬合力不強,但是因為內側的齒凸頗為銳利,手指被夾到的時候有可能還是會有穿刺傷害。



母蟲和其他二種細身屬鍬形蟲的母蟲非常相似,最主要的特徵是前胸背板上像吊帶褲的二條粗黑條紋,這二條粗黑條紋會隨著個體不同有粗有細,但是一定會有,是野外採集到母蟲時最快速的鑑別方式。

DSC_7822  

前幾年有不少聲音想把牠提報為保育類,不過在經過人工飼養繁殖成功後,赫然發現牠在野外不知道是在孤單什麼,牠很有可能是台灣最好養的鍬形蟲...@@



由於飼養太過容易,它這幾年在市場上曾經爆量,成為唾手可得的"基本款",甚至不再具有金錢上的價值(簡單說就是你賣10元也沒人要),變成蟲友間互相餽贈的小伴手禮,也使得專程前往採集野外稀少的雞冠鍬形蟲變得很不划算,這是人工養殖減輕野外獵捕壓力的最好範例。

然而在這同時,全省各地卻也開始陸續傳出雞冠鍬形蟲的採集記錄,包含三芝、苗栗獅潭、宜蘭礁溪、宜蘭南澳、彰化田中、台南烏山頭水庫...等,妙的是這些分布都是「局部點狀分布」,和台北盆地週遭的帶狀分布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和台北盆地族群最大的不同是未必沿著溪流分布,所以我個人懷疑這些新產地可能都是人工放養,在當地已存活下來的族群,由於在市場已經沒有價值,有許多蟲友養出一堆後不知如何處理,棄養丟在家附近的野外,這會造成一些不良的生態影響,希望大家在飼養這種容易爆量的鍬形蟲時,能夠自我約束,不要做這種事情。

雞冠鍬形蟲分布


◆成蟲飼育◆
DSC_0012
人工飼育品相當容易取得,也很便宜、大型,飼育品累代也很容易,建議有心飼養的話請以人工飼育品為主。飼育品公蟲體型通常比母蟲要大上很多,交配時要稍稍注意不要一起放在太小的空間,母蟲很脆弱,禁不起公蟲的強力追逐,常常會有慘劇發生。
 
慘遭公蟲殺害的母蟲

母蟲產卵相當容易,溫度請控制在23~30度間,稍軟一點的產卵木配合較大量的低發酵木屑,只要木屑顆粒夠細,母蟲就會生到你哭爹喊娘,甚至不需要產卵木,一些舊木屑小木塊和一和就會生了,在我養蟲的所見經驗裡,破百的數量是很常見的事。
飼養數量太多會容易造成日後照顧上的疏失,也會有經濟上的負擔, 所以請節制產量,用稍小的空間或者幾個朋友說好一起飼養再實施產卵是不錯的方式。

◆幼蟲飼育◆

DSC_8779

雞冠幼蟲在野外劈木採集並不常見,或許是因為絕大多數實施劈木採集的人不會到河床邊劈木頭,根據朋友在野外採集過本種幼蟲的經驗,幼蟲會出現在溪邊斧頭下去會濺水的濕透木頭裡,由於其他的採集目擊報告並不多,只能列入參考。
幼蟲頭部是相當淺的黃色,身體前1/3是較不透明的純白色,後2/3則透明度較高,隨著齡數的增加,透明的部分會越來越少,白色部分會越來越多,仔細看還會看到為數眾多的白色脂肪球,身上帶有少量細毛,最尾端會急遽收縮變成一個較尖的外型。
幼蟲活動力並不高,被挖出後移動能力頗低。

DSC_8776  

雞冠幼蟲對於木屑不甚挑剔,但是含水量一定要高,在含水量豐富的木屑裡它們會長得很好。
由於含水量高容易造成木屑加速朽化變質,中間的平衡需要拿捏,建議可以使用較生的木屑,甚至產卵木直接打成的木屑就可以了,細身屬對於木屑營養的要求並沒有那麼高。



木屑的溼度....狂噴水下去就對了!
如果你覺得哇勒...加這麼多好嗎?,那表示還不夠...
等到你覺得靠!這樣會死吧?...嗯嗯,這樣就對了!

飼育期間溫度並不要求,無溫控的一般室溫下就可以輕鬆飼養,只要盡量避免溫度突然的大變動,羽化時溫度高於25度,公蟲羽化失敗的機會會較高。
食量很小,對於空間的要求也不高,一般來說公蟲750c.c.的木屑瓶即已足夠,母蟲500c.c.即可,不過如果要養出大型個體或者方便控制環境穩定,加大一些些也沒關係。

一般飼育個體都在50mm上下,如果要養出55mm以上的大型個體,就要用點心了~

◆蛹期◆
雞冠有個有趣的習性,就是常常會做出一個不合尺寸的超長的的蛹室,我個人推測是因為成蟲的咬合力相當弱,所以預先挖出脫離的通道,但是實際原因不得而知。

DSC_8905  

蛹期還算安定,只要溫度不要陡升,基本上都可以安然羽化。
要稍稍注意的是,因為它都會做出一個超長的蛹室,觀察時動作不要過大,不然蛹在空曠的隧道型蛹室內滾動可能會受傷。

DSC_9211  


◆羽化後注意事項◆
DSC_9365  

43  
8946313  

公蟲幼蟲期約7~9個月,母蟲則約5~6個月,要稍微注意公母蟲羽化時間不同,母蟲需要多照顧一二個月的問題。
母蟲體質較為孱弱,蠻容易在等待公蟲的這二個月中升天。
另外因為加水量較大,母蟲還沒什麼關係,公蟲則會在末期遇到木屑開始劣化的問題,如果放著不管,有時會因為蛹室的木屑變質出水而導致羽化失敗,
所以建議乾脆在6個月左右換一次木屑,如果不幸挖出的是前蛹,就放入人工蛹室吧~

羽化失敗的公蟲


羽化後蟄伏期並不長,大約20來天就會跑出來活動,所以採取「遺忘式飼養法」的人要小心一點,避免剛羽化新蟲逸逃或餓死。
另外成蟲對於乾燥和炎熱的忍受度甚低,要盡量保持飼養環境的保濕和通風。
成蟲壽命非常短及脆弱,而且一旦自然死亡就會嚴重出油或者散掉,如果有想要留下來做標本的個體,最好還是及早處理。

IMG_9947  
飼養是取得大型個體最有效率的方式

IMG_9945  
雖然有時候母蟲養出太多也有點傷腦筋啦....(苦笑)

這幾年已經很少聽到有人「專程要去抓雞冠鍬形蟲」了,數量少採集困難容易失望當然是原因之一,但採集難度更高的圓翅鋸鍬形蟲等仍讓眾人趨之若鶩,最大的原因還是飼養技術的改進使得大家削弱了對牠的採集動力,期待在大眾的寵物市場裡,所有種類的鍬形蟲都能像雞冠鍬形蟲這樣,野生品幾乎全由飼育品取代。
DSC_0187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雞冠鍬形蟲 艾曲批
    全站熱搜

    ahp3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